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暑期夏令营乱象亟需整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暑期夏令营乱象亟需整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教育、医疗、住房是导致老百姓生活负担过重的“三座大山”,而教育负担尤其严重。
第一,高中教育资源紧缺,民办学校有借机敛财之嫌疑。
以青衫君所在县为例,今年参加中考的学生大约有1.1万人,但是高一录取的人数只有不到6000人,统招生也就1200人。有近一半的学生将与普通高中无缘,那么这一部分又有读大学愿望的学生,进不了公办中学,那么只能选择私立高中,通过交纳高昂的培养费来获得高中学习资格。
其实,不仅是民办学校借高中教育资源紧缺大肆敛财,即使公办学校也绝不放过这种发财的机会。很多县中通过股权股改,改变了性质,成为了非公非私的中学,但是在收取费用上却使劲往民办学校的标准靠。民办学校、公办学校高收费严重加剧了老百姓的负担。
第二,强烈建议还原学校的公益性质,增加普通高中的招收比例,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降低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让老百姓上得学,念得起书,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教育本是社会公益事业,现在却成了很多资本家牟取暴利的产业,与国家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强烈呼吁地方政府加大学校基建投入,多建高中学校,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求学需要。
强烈呼吁政府加大对民办教育监管,规范其办学行为,以注重社会效益为主,弱化营利机能;能够多引进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形成竞争,促使民办学校降低收费标准。
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步伐,兴办优质的职业学校,扩大职业高中对口招生的规模,让更多的农家子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综上所述,教育本身是普惠的、公益的,当学校成为牟利的工具时,那么教育就将走上一条畸形发展之路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之间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真诚地希望国家对于教育加大投入力度,真正实现教育平民化,多办一些让老百姓上得起的优质的普通高中。
分享一个故事,三年前堂弟请我分析他遇到的困境。堂弟成都人,娶独女,拆迁和购买七套房,育一子,在成都某名校上私立高中一年,一年也花了十来万,什么办法都用过,请一对一家教,给老师送礼,成绩不好,家长焦虑,分析情况后,建议他送孩子去四川老家重高一读起,由于环境改变母亲陪读,增强了自信心,今年高考考了680多。所以建议家长因村施教,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表扬孩子,不要迷信私立,其实只是个传说。哈哈哈
谢邀。
民办学校收费非常的高,少则一两万,多则三四万,有些甚至达到十来万,如果不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也非常正常。
最近几年国内的报刊媒体上,流行这么一句话:“资本天生是逐利的,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会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
这句话是出自马克思的《资本论》。
这句话说的虽然有点极端,但却符合实际的情况。
民办中小学想要盈利,除了降低办学成本之外,更重要的是拓展收入来源。
而拓展收入来源,常见的有三种办法。一是多开分校;二是给学生和家长提供各种附加值比较高的增值服务;三是提高收费标准。
多开分校,对于很多民办中小学来说,当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一方面是开分校会增加办学成本,办学成本上升,就意味着学校的毛利率会下降;另外一方面,民办中小学,主要面向的是K12教育,受众群体的年龄段,主要是处在3~18岁之间,这就造成学生的地域性非常明显。
认识一位朋友,孩子今年初三,在一所重点中学的重点班,在今年中考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孩子就早已预定了了本校高中部的名额,这让家长很高兴,这个名额可真不容易啊。在一所重点中学,初三年级的最差的学生到一所普通中学也能算得上是中等偏上的成绩了,可就是在这一群学霸中,能顺利进入办校高中的也只有大约50%的学生,其余的学生只能自己重新去寻找学校了。
孩子被高中部录取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可是家长却陷入了忧愁之中,高额的学费让家长感觉有些困难。孩子在这个学校读了三年的初中一共花了将近十五万元。高中的学费本来就高,在今年学费又涨了将近一万元,粗略算了一下,三年的高中要花二十多万,这对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天文数字。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再询问了孩子的想法,最终还是咬咬牙给孩子报了名。
为什么这么高的学费,还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因为高升学率。在今年的高考成绩公布后,这所学校可谓是风光无限,包揽了本市文理科状元,文理科前十名一共占了17个,某个班的平均分超过了650分,一本上线率92.9%,有20多位考生达到了清北录取分数线……有这样的成绩,那就有骄傲的资本,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学校就顺理成章地涨了学费,提供奖学金的要求也高了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不愁生源,为了这个名额,家长不怕花钱,就怕没处花。当然了学校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大家都知道,学校的生源质量太高了,高入学标准和高淘汰率为学校选拔了非常优质的生源,名气打出去后,就能“坐地起价”了。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只要孩子能进入这所学校,花再多的钱也愿意。
前段时间,西安的某所学校长学费的事情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最后也不了了之了,家长对涨学费的事情是可怒而不可言,如果这位家长嫌学费贵,可以放弃名额,后面还有很多的家长在排队等待交钱了,不管是甘心不甘心,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还能能有一个进入重点学校的机会。优质资源的稀缺及高度集中造成了这一切,相信很多的家长都和反感,可是能怎样呢?孩子的择校问题真的成为了众多家长的心病。
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最明显的区别,前者意在为基础学科人才选拔拔尖人才,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后者更多是在为高校招生服务。
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原来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一共有90所,现在强基计划入选的高校只有36所A类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高校的减少,人才选拔的要求也必然会提高。
其次,自主招生不限学科,强基计划明确规定招生专业限定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文科的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
第三,强基计划明确了学生的培养机制: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师资和学习条件,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模式;对优秀的学生课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这解决了入选学生的出路问题。
第四,强基计划出台的定位也很明确: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前者要解决核心原创技术“卡脖子”问题,后者要促进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来,强基计划不管是人才选拔还是培养都更有针对性, 更进步一说,能够入选强基计划的学生,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一考定终身,但同时也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强基计划培养的是基础学科领域未来的领军人才。
强基计划突出了高考成绩的重要性
自主招生计划的取消,受影响最大的必然是一直以来为自主招生做准备的考生和家长。强基计划强调了高考成绩的重要性(高考分数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原来作为加分利器的专利、论文、各类竞赛等将失去原有的意义。2019年的时候,自主招生政策实际上已经收紧,绝大部分高校招生名额基本缩减了一半以上,而且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很大程度就是因为随着自主招生规模的扩大,招生乱象频出,给了部分人权力寻租的空间,而且不少重点高校将录取分数线直接降到一本线,这对依靠高考裸分的同学来说尤其不公平。
高校和学生都具有自主选择权
但不能忽视,高校15%的自主招生分数在选拔过程中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强基计划的选拔是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后,36所入选高校的录取分自然都不会低,但是高考分数只能帮助考生拿到入场券,并不能决定是否最终入选。成绩出来后再进一步选拔,实际上也给了学校和考生选项选择的机会。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分数考虑是否要选择基础学科作为自己的专业,是否有决心本硕博一路读下去,将来以科研作为自己的目标志向;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高考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察,考察的重点肯定与学科相关,个人的综合素质,比如身心健康,政治素养等都会影响最终的评分。
不出所料,这两天“强基计划”的出台,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原因很简单,大学招生规则,对每年一千多万高考生及家长们来说,关乎个人学业未来职业未来的切身利益。
对于强基计划本身,教育部刚刚下文件,至于计划怎么解读,如何实行,大学执行程度,计划招生细节,招生规模等等,目前并不很清楚,只能从文件内容大致看出教育部门的意图。
过去的高校自主招生重点在竞赛,省级竞赛,国家级竞赛,基本上省三以上获奖者即有资格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由于竞赛需要花费学生党及家庭大量时间精力资源参加竞赛培训班,各种魔鬼班加强班,各种夏令营冬令营,负担很重,学业也有偏颇,况且整个过程透明度不高,确实有不公平不公正存在,说弊病满满不为过。
强基计划,要求考试地点,内容,评判标准,选拔过程等等更透明,没毛病。
这些年高招,在学生党的专业选择上确实有功利化倾向,好学生,尤其是顶级学生,往往选择金融经济等等高回报专业,这一点饶毅施一公等都有指出,但结果收效甚微。市场化社会,以人为本,这样的选择当然没有问题,但是从国家层面来讲,如果最优秀的学生都以利益为唯一目标,以应用为唯一目标,显然不行。所以有强基计划,“强”什么“基”?基础学科!如何“强”?用强基计划向基础专业倾斜。
所以,对“强基计划”的解读,最简单的读法:
——以竞赛为标准的自主招生加分,没了;
——高校的自主选拔还有,但是考试地点过程的透明度提高了,猫腻的难度加大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暑期夏令营乱象亟需整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暑期夏令营乱象亟需整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