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暑期夏令营 >详情

暑期军训夏令营南通 南通暑假军训夏令营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暑期军训夏令营南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暑期军训夏令营南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你的身边有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哪个非遗印象最深刻?

河洛大鼓。

暑期军训夏令营南通 南通暑假军训夏令营

河洛大鼓,俗称“说书”,河南传统地方曲种之一。

河洛大鼓是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其演唱艺术形式有十一种词牌,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刘公案》、《双打擂》、《大红袍》、《大八义》、《小八义》等。

河洛大鼓发源于我的老家河南偃师李村,现洛阳市伊滨区李村,兴于巩义,流行于洛阳、孟津、登封等地。2006年5月20日,河洛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12。

小时候的娱乐之一就是晚上蹲在电池灯下,听艺人讲书。艺人会连续讲几个晚上,直到把一部书讲完,然后换场子再讲。记忆中的第一代说书人是李村的张天倍吧,挺有名气,最喜欢的《刘墉下南京》《大八义》《小八义》等。


我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魏氏砖雕,位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凤岭乡于河村,第五代传人和我是大学同学,现在企业经营的风生水起,是隆德县的龙头企业,在县域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带头作用。

魏氏砖雕艺术被形象地称为“盛开在青砖上的花朵”,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魏氏砖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块普通的砖头,被村里能手雕琢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可谓是小山村里的大艺术。新时代的风潮掠过西海固,保留传统文化血脉的手艺被擦亮,散发出异样色彩。魏氏砖雕的继承、发展,改变了宁夏固原市于河村的命运,也改变着更多人的命运。

走近了解犹如进入砖雕艺术博物馆!雕刻着鸽子、狮子、鹤、梅、兰、竹、菊的瓦当作品,印有“吉、祥”“耕、读”“如、意”等字样的砖花,以及“纹龙脊兽”“五鬃脊兽”“狮子滚绣球”“双龙纹”“龙凤脊”“二龙戏珠”“张口兽”等作品,大的、小的,长的、短的,薄的、厚的,已经烧成的、还未烧制的,混着泥土的芬芳,让人不由陶醉其中,感叹双手的力量!

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投资建设的“固原砖雕(六盘魏氏砖雕)传承保护基地”,于2017年8落成,基地以抢救、保护、展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为理念,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基地是集陈列展示、研究保护、研学体验、设计开发、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为推动砖雕技艺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也为魏氏砖雕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接待各地考察及观光游客、接收夏令营学员、接待研学旅行学生软雕制作培训、举办暑假公益兴趣班、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参与砖雕技能培训等,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步伐。

为家乡有这样的文化而骄傲。

#泛文化写作营#

#世界读书日#


云南省有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世居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僳僳族、拉祜(hu)族、佤族、景颇族、布朗、阿昌、怒族、普米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等15个独有民族。除15个独有民族外,还有16个跨境民族。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由于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界定,所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1年2月25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化部先后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逐级申报,已申报了6批。其中云南省被命名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民间文学类:遮帕麻与遮米麻、牡帕密帕 、哈尼族四季调、藏族格萨尔、彝族阿诗玛 ;民间音乐类有傈僳族民歌、哈尼族多声民歌、 彝族海菜腔、藏族锅庄舞 、佤族木鼓舞、傣族孔雀舞、傈僳族阿尺木刮、 彝族葫芦笙舞 、 彝族烟盒舞 、基诺大鼓舞 ;传统戏剧有:玉溪花灯戏、 傣剧;曲艺有傣族章哈;民间美术有 纳西族东巴画;传统手工技艺有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白族扎染技艺、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傣族剪纸;民俗节庆有彝族火把节、景颇族目瑙纵歌、 独龙族卡雀哇节 、怒族仙女节、傈僳族刀杆、白族绕三灵节;民族服饰有苗族等。

给我印象最深还是亲自参与的非遗项目有:石林县彝族火把节、佤族木鼓舞、非遗传承人王玉芳的彝族《阿诗玛》 叙事长诗的传唱、藏族锅庄舞、傣族孔雀舞、傈僳族歌舞阿尺目刮、景颇族的目瑙纵歌、玉溪市的彝族烟盒舞、大理市周城的白族扎染等。

咸阳渭城区文化底蕴深厚,有“咸阳牛拉鼓”、“张记馄饨”、“秦汉战鼓”、“李氏太极拳”、“五陵原黑陶”、“乞丐酱驴肉”等几十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一样对我印象最为深刻,那就是被誉为农耕文化“活化石”的木轮大车制作技艺 。

在咸阳渭城区北杜镇,有一位年近70岁的老师傅傅平,是“礼义成”木艺坊的第五代传人,这个老作坊已有百余年历史。傅平说,2014年他凭着儿时记忆和祖传口诀,带着徒弟开锯造车,打出一辆古色古香的木轮大车。随后,他又将制作技艺写成《木轮大车制作技艺》,2015年12月被列入陕西省第五批非遗产保护名录。

来自农村的我从小就与木轮车、架子车等农用车非常熟悉,因为小时候家里的主要载物运输工具就是这两种车,也是每户农村人的必备。所以,见到木轮大车就觉得格外亲切。车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发明与使用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及负载能力,从战车向运载大车的转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贸易、交通的发展。传说黄帝发明了车。夏商周主要是独輈、双轮、横长方舆厢的车型,东周出现了双辕牛车,秦汉以后,双辕、双轮、纵长方舆厢的车型逐渐流行,终于成为中国古典木制大车的代表形制。

“礼义成”是咸阳渭城区北杜古镇傅氏木匠作坊的商号。自1897年始创,迄今已经118年。虽然说历经五代传人,而且都是口诀传承,但在傅平师傅嘴里仍然谱系清楚、体系完整,木轮大车是其代表技艺。

木轮大车也叫硬轱辘大车,整车全部为卯榫连结,工艺要求相当细致严谨。傅平说:一辆大车涉及大小木件240块,铁件1193件,制作一辆车至少要花150个工作日。木工制作阶段不能使用铁钉,只有两个特殊部位要求使用皮胶或木楔,其他部位均用“硬卯”。因此,民间也常以“车木匠的卯硬三分”来赞扬车木匠的高超技艺。制作过程具体为:构件与选料、制作与安装、加固与装饰、整体组装以及其他配件5大步骤。车辆主选材料为本地的青槐,其制作又分为:车轮制作、车轴制作、车厢制作。加固与装饰分为车轮加固、车厢加固和铁艺装饰。

木轮大车的选料非常严格,关中地区常用槐木,各构件的性能要求兼用榆木、梁子木和枣木,而这些材料的干燥程度也能决定一架车能否制作成功。“隔年的辐条,当年的辋,车头还在树上长。”这是造车口诀中对木料干湿程度的要求。意思是车辐条要用最干的木料,越干越好,因为车辐条是榫卯结构,木料干了后会收缩,如果湿度太大无法收缩。车头的木料要潮湿,随着木料渐干收缩,榫卯相应缩小,会保证车轮越来越牢固。

硬质木轮大车现在几乎没人会做了。当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它已失去了实用价值。但作为农耕文明的象征和先祖的高超智慧结晶,无疑有着非凡的文化传承意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暑期军训夏令营南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暑期军训夏令营南通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